党建文化企业文化企业展厅校园文化党政展厅社区文化荣誉史馆教育基地机关文化数字展馆乡村振兴
当前位置:龙腾展厅展示设计公司>>龙腾观点>>策划学的发展回顾

策划学的发展回顾

时间:2016-08-25 12:26:00 关注:1893次 类别:龙腾观点 关键词:

(一)广告在中国的发展

广告在中国古已有之,最原始的广告形式是以实物陈列和叫卖来引起人们的注意。传说炎帝神农氏开始“列廛于国,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韩非子(约公元前280年至公元前233年)曾在文章中写有“宋人有沽酒者……悬帜甚高”,此“帜”即为酒旗,是用来招徕顾客的一种广告形式。

印刷术的发明开创了广告的新纪元。雕版印刷始于隋唐,到了宋代,又有了雕刻铜版。我国毕昇最先发明了活字印刷术,最早的工商业印刷是在北宋时期(960—1127)。印刷术从中国传到西方后,使西方广告的发展进入了新的阶段。印刷广告始于北宋,就是把自己的商品名称、制作者姓名、商号、商品质地及销售办法制版印刷,以印刷品做宣传的广告形式。现珍藏于上海博物馆的济南“刘家功夫针铺”的雕刻铜版上面不仅有店铺名称,还有“兔子”的商标及广告语。

据可查资料,“广告”一词最早出现于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当时的《政治官报章程》中有这样一段话:“如官办银行、钱局、工艺陈列各所、铁路矿务各公司及农工商部注册各实业,均准送报代登广告,酬照东西各国官报广告办法办理。”

这里“广告”的词义已经完全是现在广告的意思,上文中的广告用法具有相当的专业程度,显得非常成熟。据考证,此文是现存的出现“广告”一词的最早资料。

1979年3月18日18时15分上海电视台播出中国第一例外商广告,从而启动了中国媒体的广告市场。中国的企业开始做一些简单的、直接播放产品信息的广告。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我国的广告业及广告理论的研究已经取得了飞速的发展。

现代广告在我国只有20多年的历史,广告业与我国经济建设中的其他新生行业一样,在经济发展推动下迅猛发展,并在经济活动中扮演着愈来愈重要的角色,受到了人们更加广泛的注意。广告业显示出勃勃生机,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和广阔的前景。

中国的广告理论和广告活动的真正发展时期,是从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开始的。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经济的迅猛发展,广告在我国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广告媒体不断增多,广告市场不断扩大。同时,国家也逐步加强了对广告的法律规定。1982年2月国务院正式发布了《广告管理暂行条例》,同年,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发布了《广告管理暂行条例实施细则》。1987年10月国务院在总结以往经验的基础上正式颁布了《广告管理条例》,1988年1月,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发布了《广告管理条例施行细则》。1995年2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正式实施,逐渐与国际广告业接轨。

(二)营销在中国的发展

随着中国经济的巨变,与经济发展有关的理论也涌入了我国。营销学作为西方市场经济的理论也开始传入我国。

1978—1982年改革开放初期,这个时期主要是通过对国外市场营销学著作、杂志和国外学者的讲课内容进行翻译介绍,选派学者、专家到国外访问、考察、学习,邀请外国专家和学者来国内讲学等方式,系统介绍和引进国外市场营销理论。但是,当时该学科的研究还局限于部分大专院校和研究机构,从事该学科引进和研究工作的人数还很有限,对于西方市场营销理论的许多基本观点的认识也比较肤浅,大多数企业对于该学科还比较陌生。然而,这一时期的努力毕竟为我国市场营销学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基础。

1984年,在时任上海市市长的汪道涵先生的推荐下,由上海财经大学著名教授梅汝和先生翻译了美国西北大学营销学教授菲利普·科特勒的《营销管理:分析、计划、执行和控制》,这本书的出版为中国打开了国际营销学之门,此后,国内陆续引进出版了一些营销学理论专著和优秀教材。但国人对国外的这种先进理论接受得并不是很快,当时这本书首次印刷只有2000册,而且销售了很长时间,直到20世纪90年代后期,科特勒的著作才逐渐热起来,并且被很多大学选为教材。

1984年1月,全国高等综合大学、财经院校市场学教学研究会成立。在以后的几年时间里,全国各地各种类型的市场营销学研究团体如雨后春笋般纷纷成立。各团体在做好学术研究和学术交流的同时,还做了大量的传播工作。例如,广东市场营销学会定期出版了会刊《营销管理》,全国高等综合大学、财经院校市场学教学研究会在每届年会后都向会员印发各种类型的简报。各团体分别举办了各种类型的培训班、讲习班,有些还通过当地电视台、广播电台举办了市场营销学的电视讲座和广播讲座。通过这些活动,既推广、传播了市场营销学知识,又扩大了学术团体的影响。在此期间,市场营销学在学校教学中也开始受到重视,有关市场营销学的著作、教材、论文在数量上和质量上都有很大的提高。

1988—1994年期间,无论是市场营销教学研究队伍,还是市场营销教学、研究和应用的内容,都有了极大的扩展。全国各地的市场营销学学术团体,改变了过去只有学术界、教育界人士参加的状况,开始吸收企业界人士参加。其研究重点也由过去的单纯教学研究,改为结合企业的市场营销实践进行研究。全国高等综合大学、财经院校市场学教学研究会也于1987年8月更名为“中国高等院校市场学研究会”。学者们已不满足于仅仅对市场营销一般原理的教学研究,而对其各分支学科的研究日益深入,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1995年6月,由中国人民大学、加拿大麦吉尔大学和康克迪亚大学联合举办的“第五届市场营销与社会发展国际会议”在北京召开。中国高等院校市场学研究会等学术组织作为协办单位,为会议的召开作出了重要的贡献。来自46个国家和地区的135名外国学者和142名国内学者出席了会议。25名国内学者的论文被收入《第五届市场营销与社会发展国际会议论文集》(英文版),6名中国学者的论文荣获国际优秀论文奖。从此,中国市场营销学者开始全方位地登上国际舞台,与国际学术界、企业界的合作进一步加强。目前营销学已经被广泛应用于我国的经济社会中。

(三)CI在中国的发展

与日本企业引入CI设计同时,中国台湾、香港的企业,也在20世纪70年代引入了CI设计。随着改革开放的大潮,CI在80年代中期登陆中国大陆。

CI一语在20世纪80年代被中国社会认同并成为流行语。

20世纪80年代,中国南方的一些企业开始CI尝试,CI在我国的发展速度相当快。随着春兰集团、太阳神集团等企业率先部分导人CI并取得巨大成功和效益,许多企业都闻风而动。中国的CI由南向北、从沿海到内地逐步形成了一股热潮。

我国企业导入CI的历史可以分成三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是1988—1993年底,以广东及沿海企业导入CI为主体;第二个时期是1994—2000年底,CI在全国推广普及,以国有大中型企业导入CI为主流;第三个时期是进入21世纪后其他理论的涌入代替了CI理论,CI进入衰落时期。

(1)第一个时期。CI在20世纪80年代初引进我国,伴随中国改革开放的大潮,同我国经济突飞猛进的发展共同成长。大陆的CI是从设计界和教育界发端的,由艺术院校先期引入,作为艺术设计专业的新教材。20世纪80年代后期,在学者的倡导下,CI开始进入中国的企业,一度被企业家奉为企业制胜的法宝。专门从事CI设计的艺术家和设计师名噪一时,中国开始出现CI设计这一新兴行业。CI在中国最初是以理论的形式,作为设计院校的教材引进的,中央工艺美院、广州美院、鲁迅美术学院等高等院校开设了CI相关课程,逐渐从传统的图案教学转向现代设计教学,一批年轻的设计师走向社会,开始了CI实践,策划实施了“太阳神”等一批成功的案例,立即引起企业界、新闻界、设计界的关注,翻开了CI在中国的第一页。1990年,第11届亚洲运动会在北京隆重召开,这次运动会第一次大规模全面导入CI,产生了巨大影响。1992年,中国工业设计协会在深圳举办“平面设计在中国”大型展览,大陆及香港、台湾的CI作品被展出,台湾设计师50多人首次大规模到大陆访问,打开了中国大陆与海外设计界的学术交流窗口。同年,国内第一本设计年鉴《广东设计年鉴》出版。

面对广阔的中国市场,大量国际知名广告公司纷纷进驻中国,国内的广告CI策划公司也如雨后春笋般成长壮大。更多的中国企业认识到企业识别系统及CI策划与企业的命运息息相关,不断学习国外优秀企业的CI策划和经营理念。在国内外企业交流与合作日益频繁之际,中国企业的发展离不开对欧美、日本等国CI设计的借鉴与研究。

20世纪80年代中期中国企业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是,虽然大量引进国外生产线,但没有同期引进设计软件,产品设计水平落后,附加值低。CI理论的引入就能解决其中一些问题,所以这一理论很快得到企业的青睐。最初是广东企业独领风骚,这是由广东地处改革开放前沿,最早接受CI决定的。1988年以“太阳神”为先导,广东涌现出一批率先导入CI的优秀企业群体,如健力宝、科龙、美的、浪奇、神州、三九、海王、康佳、巨人、深圳石化、中华自行车,等等。这一时期的特征是,以产品入市为目标,经过CI包装的新品牌、新企业表现出锐不可当的市场开拓力。这一时期的CI成果,集中地表现为一大批“粤货名牌”在改革开放的经济大潮中诞生,如太阳神口服液、健力宝饮料、金利来服饰、容声冰箱、美的风扇、威力洗衣机、爱德电饭锅、万家乐热水器、康佳彩电、格力空调、三九胃泰、巨人电脑,等等,由此出现了全国“饮珠江水,用广东货”的现象。可以说,CI成为“粤货名牌”征战市场的一大行销利器。广东企业引进、开发CI的成功,向我国经济界、企业界传达出一个重要信息:名牌后面有CI,在市场竞争中CI扮演着重要角色。

(2)第二个时期。在新闻界、设计界以及有关社会组织的推动下,CI开始在全国推广延伸,中国CI由此进入以国有企业为主流的第二个时期。CI开始由“表象化”走向深入与成熟。已具备雄厚经济实力和优越市场地位的大型国有企业,如嘉陵、国航、茅台、昆烟、新飞、联想等,它们导入CI的主要目标不是产品上市,而是更寄希望于对企业整体形象的改善和知名度的提升,特别希望借助CI的导入重塑企业经营理念,在经营管理上同国际接轨。以此为背景,中国CI开始渗透到企业经营管理活动之中,在增强企业竞争力、重塑国企形象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这一时期CI的成果看上去不如第一个时期的乡镇企业、集体企业、合资企业的名牌战略那么显著,但其蕴涵的意义却更为深刻,对企业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3)第三个时期。是指进入21世纪后,由于更多的新理论进入中国,比如营销理论,CI很快进入了衰落时期。这与CI在其发源地美国、繁荣地日本的周期相似,从兴起到衰落都是十几年的时间。

十几年,潮起潮落,CI设计有过往日的辉煌,也有今天的萎靡。CI设计在中国的这种境遇,大体和它在发源地美国的命运相仿。进入21世纪,许多企业导入CI后对改善经营起到的功效几乎是微乎其微,因此开始对其产生质疑。而最早运用CI理论的“太阳神”也日落西山,CI在新的市场环境中已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新的市场理论的产生成为必然。

(四)咨询在中国的发展

我国的咨询业开创于20世纪70年代末,咨询机构初期还不是独立的组织,咨询活动的经济性、经营性特点不明显,咨询市场发展缓慢。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国家逐渐认识到咨询业对国家经济建设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随后,我国政府在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的决定中明确指出:“与科技进步相关的新兴产业主要指咨询业、信息业和各类技术服务业,是发展第三产业的重点之一。”从此,咨询业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迅速发展壮大起来。现在我国各类型咨询机构基本齐全,包括综合咨询、工程咨询、科技咨询、管理咨询、决策咨询等,服务内容几乎覆盖了咨询业的所有领域,其中,科技咨询发展更为迅速。到目前为止,我国的科技咨询机构已超4万家,从业人员达到70余万人。

纵观中国咨询市场的发展,先后经历过简单信息的调查阶段、单纯点子的策划阶段、专业化阶段和产业系统化阶段等四个阶段。早在20世纪80年代,国内出现的市场调查公司,已经开始承担为企业进行市场调查的任务,为企业搜取必要的市场数据。80年代末出现的点子公司也反映了企业对经营谋略的需求。然而,随着企业竞争的深化,企业所面临的问题已经不是几个点子可以解决的。企业经营管理中的深层次问题、系统问题,不能企图依靠几个点子就能解决。企业经营管理中的问题历来是相互关联的,为此需要对企业历史、宏观环境、企业自身条件、企业理念、企业文化以及企业领导人和员工的风格有深刻的了解,才能提出具体解决方案。90年代中期以前,中国咨询业还是处在点子阶段,有人把此时的中国咨询业概括为“点、片、差、劣、炒、吹、乱”,此时中国的咨询业只能说是处在极不完善的初级阶段。1992年邓小平“南方”讲话以后,大量具有国际声誉的咨询公司纷纷进入中国内地这个市场,如麦肯锡、波士顿、贝恩、埃森哲等都是在1993—1994年期间进入中国内地市场的,这些公司给中国内地的咨询业带来了国际领先的理念和规范化的操作方式。麦肯锡于1993年进入中国内地,到2001年5月,已为60多家中国公司做了200多个咨询项目。从1990年以来,企业咨询转入专业化的方案解决阶段。90年代末以来,伴随着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境外咨询公司大举进入中国内地,中国咨询业进入了规模化和产业系统化发展阶段。国际上的咨询业同行在迅速开放的中国市场发现了它们的巨大商机。一大批国际知名的咨询业机构纷纷采取合资、设立办事处,甚至公开设立分支机构的方式,进入中国咨询业市场。国外咨询机构的加入,空前加快了国内咨询市场的规模化和产业化进程。

目前全国共有各类咨询公司3万余家,但真正长期从事咨询服务的仅1500余家。近年来随着众多大专院校、科研单位跻身于咨询业,对咨询业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咨询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迅速成长,涌现出一批受客户信赖、成效显著的名牌咨询公司。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使中国的企业真正参与到市场竞争中来,为中国经济走向世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最近几年,一些小的咨询公司发展到几百人的大公司,运作大型的咨询项目。同时也有很多个体咨询专家和小型咨询公司在向各自的客户提供一些小型咨询服务。咨询专家们正帮助企业解决越来越多的问题。虽然如此,我国管理咨询业的发展水平仍然较低。统计资料显示:2000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为819万亿元人民币,而咨询业的营业额却只有不足100亿元,而在这100亿元中,主要是移民咨询、留学服务和广告设计方面的收入,企业管理咨询、发展战略咨询的营业额不超过10亿元。与之相对应的是,美国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咨询业的营业额已突破300亿美元。

根据对全国1637家咨询机构的统计,2003年我国咨询业的营业额为90.43亿元人民币,全年完成咨询项目总额为451亿元人民币,从业人员为16.44万人,其中专职人员为13.4万人。根据2004年的统计,从咨询机构的经济类型看,国有性质的咨询机构比例较高,达到38.15%;其次分别是有限责任公司、集体性质的企业和私营企业,分别占25.75%、24.01%、6.45%;外资企业的数量不多,仅占1.38%。根据中国科技咨询协会的统计,在我国的专职咨询人员中,大学以上学历的从业人员已占总数的60.68%,兼职咨询人员中大学以上学历的从业人员占总数的69.92%,高学历人员已成为我国咨询行业的主要力量。从咨询人员的从业经验来看,在专职人员中,具有3年以上咨询经验的人员与不足3年咨询经验的人员比例为4.4∶1,多数专职从业人员具有一定的咨询经验,这有助于咨询机构服务能力的提高。

我国咨询市场的结构具有如下特点:

(1)咨询客户类型从历年统计来看,我国咨询服务的最大需求来自于企业和事业单位。2003年国内企事业单位的咨询项目数量占全部咨询项目数的77.89%,是历年最高的。与前几年相比,与政府部门、三资企业和国外委托的咨询项目的相对比例越来越接近。

(2)从咨询细分市场来看,1997—2003年我国工程类咨询市场始终是最大的,占整个咨询业营业额一半以上的份额。但其所占比例有下降趋势,说明非工程类咨询的营业额增长速度较快。从数据上看,各类专业技术咨询的营业额增长很快,所占比重从2001年的11.8%上升到2003年的23.77%。另外,管理咨询在整个咨询市场中也有较快增长,比2001年增长了6.3个百分点,显示出很强的增长势头。从2003年咨询细分市场的项目数量及所占比重看,工程项目的比重最大,占71.48%,其次是技术咨询,占14.08%,其他分别是管理咨询和政策咨询,分别占2.42%和2.20%。但结合营业额指标分析,技术咨询和管理咨询项目的数量所占比重分别为14.08%和2.42%,营业额所占比重分别为23.77%和7.81%,说明这两类咨询的单个项目金额都比较大。

(3)根据中国科技咨询协会2004年的统计,营业额在1000万元以上的咨询机构的营业额之和占我国全部咨询业营业额的80%以上。虽然营业额在5000万元以上的咨询机构数量不多,仅占全部咨询机构数的2.63%,但这部分咨询机构的营业额之和却占全部咨询业营业额的49.25%。目前,营业额在100万元以下的咨询机构的营业额总和仅占我国全部咨询业营业额的2.10%,但这部分咨询机构的数量却占到了56.73%,这说明我国多数咨询机构的规模较小。据统计,江苏省和上海市的咨询业营业额最高,分别为32.33亿元人民币和20.52亿元人民币,其次为山东、福建、湖南和北京。从这些省市的专职咨询人员人均营业额看,前三位分别是上海、山东和江苏,人均营业额分别为15.33万元、14.9万元和13.25万元,这些地区的咨询效益相对更好。(2)

市场经济使企业时刻面对着变幻莫测的市场,我们需要在许多不确定信息中做出正确的决策。现代决策已不同于以往的决策,只依赖某个企业领导人的才能、信息技术或其他任何专业知识已无法做出明智决策,现代决策已成为专家决策、比较决策,而企业自身不可能拥有那么多的专家,于是就需要借助咨询公司。咨询业是改革开放以来从西方引入的。目前,我国的咨询业正处于由起步向发展过渡的阶段,这可以从近两年里咨询业务的迅速增长,以及国内广大的大中型企业普遍认识和接受咨询业这些事实中得到证实。随着国内企业对咨询需求的迅猛增长,中国的咨询业将面临更大的市场。

(五)公关在中国的发展

20世纪80年代初期,公共关系学被引进中国,随着外国投资、人才技术、管理的引进,现代公共关系理念由深圳、珠海、汕头、厦门4大经济特区逐步蔓延到中国东部沿海城市,一些合资企业尤其是中外合资酒店率先导入了公共关系理念,在企业内部设立公共关系部门。从此,中国掀起了公共关系事业发展的第一个浪潮,公共关系事业从南向北、从沿海到内地蓬勃发展起来。

1981年,公共关系作为经营管理的手段在深圳的一些中外合资企业中出现。1984年9月,我国第一家国有企业公关部广州白云山制药厂公共关系部正式成立。总的来说,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前公共关系在中国的发展主要是在实践、实务领域,这一时期的理论研究还只是对国外公关理论的简单介绍或照搬照抄。在1986—1989年期间,我国出现了第一个“公关潮”,其标志是:公共关系由实践、实务层面逐渐走向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层面;公共关系的理论研究十分活跃,理论成果十分丰富,专著、教材、论文形式的理论成果已经遍及全国各地;许多国有大中型企业领导成为地方“公共关系协会”或“公共关系俱乐部”成员,并在企业内部设立公共关系部;“健力宝”等公司的公关活动在全国范围内产生了轰动效应。20世纪90年代中期,中国迎来了第二次“公关潮”。在实践层面,公共关系的实践活动从自发走向自觉,从照搬走向自主创造,出现了以广东太阳神集团公司、杭州娃哈哈集团公司等为代表的一大批公关工作成就显著的社会组织。在理论层面,公开出版了一大批公共关系专著、教材、译著、工具书;开展了一系列公共关系理论研讨活动,对有中国特色的公共关系理论体系的建构和学科建设有了自觉的认识,并达成了基本的共识。到20世纪90年代末,中国公共关系理论研究有了较为深入的进展,产生了很多新的学术观点,总结、提炼出许多实用操作方法。

以下是中国公关发展的一些标志性事件。

1984年10月,美国伟达公关顾问公司在北京设立办事处;1985年,中山大学成立国内第一个公共关系研究会;1985年,第一家合资专业公关公司——中法公关公司在北京成立;1986年,第一家国内专业公关公司——中国环球公关公司成立;1986年11月,我国第一个公共关系组织——上海市公共关系协会成立。

1991年4月,中国国际公共关系协会在北京宣告成立。

1993年4月,中国国际公共关系协会在第一届理事会第三次会议上提出了“开拓、建立和发展中国公关市场”的战略构想。1993年起,国际著名公关公司纷纷抢滩中国市场,爱德曼(Edelman)(收购中法公关公司)、福莱希曼(Fleishman-Hillard)、宣伟(Shandwick)、奥美(Ogilvy)等公关公司相继进入中国市场,这些公司大部分在全球公关业的企业排行榜上名列前10位。

1996年创办的“中国国际公共关系大会”是全国性的最具权威、最具规模的行业交流活动,每两年举办一次。该大会从战略高度探讨中国公共关系市场和业务的发展,形成了一批学术成果和行业成果。大会期间举办的“最佳公共关系案例大赛颁奖典礼”吸引了业界人士的广泛关注。

1998年12月,“中国公共关系业工作会议”首次在北京召开,该会议由各公关公司的主要负责人参加,发布上一年度行业调查报告,分析当前市场状况,预测未来行业发展,并就中国公关业发展中的问题进行讨论。该工作会议每年2月或3月举办,现已举办7次。

中国国际公共关系协会自成立以来,一直将推动中国公关业职业化、专业化、规范化作为协会的工作使命。1999年,由中国国际公共关系协会牵头组织起草的《公关员国家职业标准》通过国家鉴定,第一次将公关从业人员统称为“公关员”。5月,《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正式将“公关员”作为一门新职业列入大典,标志着国家正式承认“公关员”这一职业。

2000年3月16日,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部长张左己签署《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第6号令》,将“公关员”列入90个持证上岗的职业之中,并于当年7月1日起开始实施。

2002年12月6日,中国国际公共关系协会第三次会员代表大会审议通过《会员行为准则》,该准则涉及公共关系职业基本准则、公关从业人员的行为规范以及对违反准则的行为的惩戒。这一准则原则性地规定了公关从业人员的行为规范,成为中国首部较为完善并付诸实施的职业行为准则。该准则于2003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

2003年5月,经国家民政部批准,公关学术工作委员会、公关公司工作委员会、公关组织工作委员会等3个专门委员会成立。这3个委员会分别承担了理论研究、行业发展、地方建设等3个方面的工作,对于推动全国公共关系事业的发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2003年12月,经公关公司工作委员会提议,12月20日被正式确定为中国公关从业人员的节日并举办相应的纪念庆祝活动。

2004年6月,由中国国际公共关系协会的公关公司工作委员会起草的《中国公关顾问业服务规范(指导意见)》正式颁布实施。它的颁布预示着我国的公关顾问业有了行业服务标准,对于规范公关服务市场和从业人员的行为以及促进行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

由中国国际公共关系协会创办的中国公关网(www.chinapr.com.cn)和全国性公共关系专业期刊《国际公关》杂志,对中国公共关系的职业化、专业化、规范化发展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中国公共关系业经过20多年的实践和发展,已经发展成为一个独立的专业或职业,目前由三类公司构成。一是专业化强的国际公关公司,这些公司有科学的公关工具和多年国际市场的公关经验,是中国公关行业的缔造力量。二是深谙本土之道的国内大公关公司,这些公司具有本土文化方面的优势,最了解“中国关系”的经营之道,凭借成本优势,能与国际公关公司相抗衡。三是大量打一枪换一个地方的游击队型小公关公司。

关于公共关系的学科定位,学术界已有一些探讨,并形成了一些学科派别。

在西方,有的将其归为管理学,有的将其归为新闻传播学,有的将其归为商学。在我国的社会科学学科分类目录中,公共关系学被归为社会学。但在高等教育中,公共关系专业的归属则异常复杂。作为一门以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为研究对象的学科,公共关系是一门具有极强的综合性和应用性的边缘学科。传播学、管理学、社会学、伦理学等,都为它提供了大量的理论资源。因此,在我国很难说公共关系究竟是属于传播学、管理学,还是社会学或其他学科。

就国内学者的观点来看,公共关系主要有“传播沟通派”、“协调关系派”、“管理艺术派”,等等。这种“群雄纷争”的局面既推动了对公共关系的广泛研究,同时又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公共关系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专业的发展。

中国公关行业发展十分迅速,以下是一些相关数据。据全国专业公关公司调查估计:中国公关行业由2000年的100家发展到2006年的2000多家,营业额从15亿元发展到60亿元,从业人数从5000人发展到25000人,中国公关行业的发展速度、规模和业务均有很大的发展。中国公关行业所提供的服务产品包括媒体传播、媒介关系、活动管理、营销传播、企业传播、政府关系、危机管理以及媒体监测和评估等。

中国公关行业到目前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也有很多问题。首先,业务模式雷同,业务层面集中于低端。我国公关公司的定位相对较低,主要体现在本地媒体关系、政府和行业关系,在战略咨询、经验、专业化等方面与国际公司有很大差距。我国公关行业内部恶性竞争,大量低技术含量的常规公关不断被复制,难以实现员工和企业专业能力的健康成长。其次,我国公关业的高层次专业人才缺乏。目前,低层次、知识结构单一的公关人员过剩,高层次、复合型的公关人才严重不足。对专业人才的抢夺日益白热化。在中国的各大外资公关公司均以本地人才为主,这些公司通过高工资、高待遇,挖掘了一大批本地公关人才。

标签: 大型活动策划广告策划
四川龙腾具有20余年专业展厅展示、文化建设的策划/设计/装修/运营的成都展示设计公司,专业承接公司展厅设计、市政展馆、陈列馆装修、文化墙设计、文化建设、企业数字化等政/企相关策划/设计/装修/运营的展示设计公司。
免责声明:策划学的发展回顾内容来源互联网,由四川龙腾文化整理所得,不对文章所述观点负责,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电话151-9829-9554
151-9829-9554 15198299554 1356345250 15198299554 1356345250@qq.com
龙腾展厅展示设计公司
传承文化 创造经典
展厅设计公司

微信联系客服

151-9829-9554

稍后联系 在线客服